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家门口的国家公园,红外相机频繁捕捉珍稀野生动物影像 巡护员开视频“盲盒” 有国宝还有雪豹-动态
2023-06-06 08:32:43 红星新闻网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

大熊猫深夜雪地饮水、绿尾虹雉结队树梢漫步、黑熊悠闲林间觅食、雪豹独走高山之巅……成都平原西侧,1459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坐落于此。


(资料图)

这里除了生活着野生大熊猫,还分布着约占大熊猫国家公园85%的陆生野生动物种类与90%的种子植物种类。近日记者获悉,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逐渐加大,成都片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物频频被红外相机捕捉到影像资料。

这个成都市民“家门口”的国家公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持续为环境改善做“加法”,在厚积薄发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修复 构建监测网格178个

不久前,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大邑管护总站巡护员在整理回收的红外相机素材时,发现多台红外相机多次拍摄到大熊猫饮水、觅食的影像。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捕捉到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影像资料越来越多,这离不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推进与自然生境的修复。

“我们正积极开展本底资源调查,持续摸清片区内生物多样性本底,探索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与个体识别技术应用,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本底资源调查(第一期)和雪豹专项调查项目。”成都熊猫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动态监测、风险评估、定位处置能力,记者了解到,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还着重推进“智慧国家公园”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监测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编制,构建监测网格(线路)178个(条),布设红外相机300余个,逐步完善“天空地人”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

山更静,树更绿,鸟兽栖息其中。在恢复自然生境方面,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还因地施策制定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方案,采用低干扰修复模式,稳步推进都江堰长河坝、大邑火石溪等点位恢复自然生境,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2.71万亩。

生态+科普 9个产品获特许经营授权

如何通过“适度布局生态产业”与“强化科普教育宣传”并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成都通过两条路“破题”——

一方面,健全多元参与的协调保护机制。聚焦提升原住居民就地保护和就地受益的“主人翁”意识,发布《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社区共建共管试点计划》,定向聘请322名原住居民参与日常巡护、公益服务等工作;建立人兽冲突预警体系和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为区域内6万余名居民和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内的市民购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保险,有效缓解野生动物保护与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

同时,把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制定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生态产业区域公用品牌构建方案,积极培育大熊猫友好型产业基地4个,“川熊猫”竹笋、青城道茶等9个原生态产品获得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原生态产品特许经营授权。

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随着“慢直播”国家公园秘境共享平台的搭建,大熊猫国家公园之美触手可及,“探秘国宝之境”“体验巡护之路”“追寻生命之源”“聆听森林之歌”四大线上直播主题品牌实时直播成都片区内的美丽风光,累计观看量达495.7万人次。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菲菲 文/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