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主办的“老龄社会下心理学研究与应用高峰论坛暨第三届老龄中国高峰论坛分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会议围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集中探讨了老龄社会背景下心理学科的理论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二十四位来自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医学、护理、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报告,100多位专家同行和业界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心理学科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中国老龄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资料图)
开幕式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对前来参加老龄社会下心理学研究与应用高峰论坛暨第三届老龄中国高峰论坛分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陈教授指出,复旦大学作为我国从事老龄研究的重要力量,率先成立了我国高校中首家实体化老龄研究院,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领域进行了长期而不懈的探索,热切盼望着与更多相关领域学界同仁开展学术思想交流与合作,围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游旭群教授指出,心理学作为一门关注个体生命全面与全程发展,关心个体福祉的学科,不仅要诠释问题,更要解决问题,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引领中大有可为。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赵国祥教授指出,在老龄社会背景下,心理学要聚焦社会现实需求,促进老年人成功老化,成功老化既依托于身体机能健康,也依托于心理健康,老年人既要养身更要养心,身心结合才能成功老化。
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娟研究员强调,在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心理学人要思考两个重要问题:“心理学在老龄社会中应该如何发展?”以及“心理学如何在老龄社会中发挥作用?”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将丰富心理学本身的发展,激发心理学在老龄社会中应用的无限可能。
开幕式最后由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教授致辞。彭希哲重点介绍了老龄研究院以及郭秀艳教授带领的老龄心理与行为科学实验室。他认为老年心理研究的过程链要从个体特征规律开始,从研究个体的脑与行为机制过渡到探索社会群体规律,最后到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进而真正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
在论坛中,专家们就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与改善、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智慧养老等问题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汇报,围绕积极老龄化的促进,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成果交流。
高峰论坛一
高峰论坛一由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心理与行为科学实验室主任郭秀艳教授主持,并对专家们的精彩报告进行了点评。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韩布新研究员聚焦整合老年人个人、社会、自然、宇宙四重自我,强调要以全域健康视角看待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关注全人成长和知行合一。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蒋毅研究员指出,当前老年研究多集中于出现问题的事后干预,急需制定有群体针对性的早期预防、筛查方案,并从嗅觉功能评估和生物社会信息的视觉加工两个方面介绍了可能的筛查和预防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王大华教授从心理学的毕生发展观视角阐述了老年期成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认为通过学习探索继续成长是老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健康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结合生命历程视角和生态系统理论,分享了团队基于生命历程-生态系统模型对老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的探索。
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娟研究员介绍了团队在延缓认知老化和痴呆防治上的工作,为脑认知健康提供了有效的应对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李春波主任医师围绕认知老化的非药物干预研究进展,介绍了运用脑电、功能磁共振、经颅磁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和深部脑刺激等技术开展的相关研究,以及认知老化中的认知训练干预、有氧锻炼干预以及部分物理刺激干预等进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李健研究员介绍了心理账户效应的具体体现和理性决策的差异,结合计算建模,神经成像和神经干预,提出了心理账户效应的神经计算模型和脑机制,有效提升了对该行为效应背后的认知机制的理解。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主任陈斌斌教授从演化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老年歧视现象,发现了老年人的熟悉度这一影响因素,为增强代际情感联结、促进老人照护提供启示。
高峰论坛二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栾胜华研究员主持了高峰论坛二并对与会专家带来的精彩报告进行了点评。
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彭华茂教授聚焦“老年人与互联网生活”,重点介绍了老年人在融入互联网生活的过程中的态度、动机、情感、行为特征、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社会和家庭为之提供的支持等。
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周仁来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抑郁等情绪障碍是导致老年痴呆的重要可改变风险因素之一,通过提升老年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而缓解其抑郁症状,是改善和延缓MCI进程的一条可行途径。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张航研究员分享了其团队近期在资源有限理性框架下对风险决策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的决策情境中人们对价值和概率的感知并不固定。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喻婧教授围绕‘老助老’模式的心理机制及理论模型,从心理、行为、脑三个层面探究老助老模式与传统青助老模式的差异及潜在作用机制,提示老助老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志远教授从行为、任务态脑活动、静息态脑活动、脑结构方面介绍了长期太极运动对老年人情绪稳定的影响,发现长期太极运动老年人的风险决策更加谨慎,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风险决策的可能脑机制。
贵州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任艳娜教授则从老年人视力和听力衰退严重的现象出发,从研究范式、刺激的物理属性和认知资源三个角度分享了团队针对老年人视听整合影响因素的一系列电生理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跨通道视-听知觉干预研究。
湖北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系主任尹述飞副教授介绍了团队在社会情绪性视域下开展的认知老化与促进研究,并结合行为、眼动、脑成像等技术探讨其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颖教授分享了近期一项针对7518名60岁及以上上海社区老人的研究,研究明确了绿地植被与老年人抑郁的关联以及体力活动在绿地植被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为社区老年人抑郁防治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建议。
高峰论坛三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周楚教授主持了高峰论坛三并对专家们的精彩报告进行了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刘永芳教授根据贝叶斯模型的生态化应用提出用频数方式而非概率方式沟通风险,这种风险沟通方式更适用于老年人,为老龄友好社会的建设提供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科学高等研究院黄景特聘副研究员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展示了老年人在眼动学习和眼动决策方面的研究结果,揭示差异性认知老化的来源及其对老年人认知研究的启示作用。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宝玺副教授介绍了价值对情景记忆老化的影响,即价值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联结再认表现均有基于回想过程的促进作用,为在认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老年人的认知资源如何分配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张昕副教授紧扣老年心理视角下的积极老龄观介绍了团队的研究发现,分享了如何从时间、代际接触、自我效能的角度提升积极老龄观。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杨伟平副教授结合行为学的漂移扩散模型和竞争模型,以及脑电的时频和时域等分析技术对跨通道感知决策老化的神经机制进行了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刘兰芳副教授围绕老化效应和补偿机制介绍了口语交流中的脑际神经耦合,分享了利用磁共振技术的最新研究发现。
海军军医大学护理系叶旭春教授围绕健康照护机器人对智慧养老的助力和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介绍,为推进机器人智慧养老领域的应用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卢洋助理研究员从内隐序列知识外显转化的视角探讨了有意识觉察与元认知老化的脑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意识功能并基于此探究老年人的意识通达规律。
本次会议是复旦大学在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引领下,服务“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
会议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中国老年人心理特点和老化规律的最新研究,展现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护理学等学科在老龄研究领域深度融合的前景,有望助力中国学者提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老龄化科学理论体系,为全球老龄社会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